主办:中共开封市祥符区委 承办:中共开封市祥符区委宣传部
?

华夏第一都---老丘

安志刚

 

        汉语“中国”一词,是三皇五帝“中央之国”的简称,最早是指天下的“中心”,即“天地之中”。华夏者,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的意思就是“身穿华美服饰的礼仪之邦”。夏朝被古人视作“华夏”文化出现的标志,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元典文化。  

        在上世纪初期,中国的信史时代被公认为始自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而夏代则属于传说时代,其历史并不被广泛认可。西方学者更有夏文化源自西方,是古埃及人东迁而形成了的无稽之谈。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等早期大型遗址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学术界对夏代的存在已是充满信心。1996年,国家启动“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正式将夏代纳入信史时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夏代考古新发现接连不断,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尤其是夏代都城的研究更是取得质的突破。 根据文献记载、地名考查和考古分析,位于中原腹地的开封是华夏文明创始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我国的夏朝,曾将位于我们祥符区的老丘设为国都。在长达220年的老丘时代,夏朝度过了前所未有的兴盛繁荣阶段,从而对夏朝乃至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因为此,开封的建都起始时间由此向前推进1500多年,“七朝古都”荣升为“八朝古都”。  

        根据确凿的文献记载和迄今取得的夏文化考古成就,自公元前2070年开始,中国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进入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时期。夏朝自禹、启开国之后,经过了坎坷的历程。夏启在即位之初还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他曾亲率六卿讨伐旧势力的代表有扈氏,在甘地与有扈氏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灭掉了有扈氏而巩固了新政权。但到了晚年,启喜欢乐舞、沉湎酒色,生活淫逸放纵,政治开始腐败。到了启子太康时,骄奢更甚,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当时有一位东夷族领袖后羿,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尤其擅长射箭,多次为民除害,取得夏民的信任,史称他“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他乘夏民反对太康之机赶走了太康而取得夏政权,这就是所谓的“太康失国”。后羿在夺取夏政权后,也逐渐腐朽起来,整天以游猎为乐而不理民事,把政权委托给被伯明氏放逐的“谗慝子弟”寒浞管理。寒浞乘机培植自己的势力,趁后羿外出打猎之机而把后羿杀害,夺取了夏政权,并占有后羿的妻室。

        在太康失国之后,夏族中一部分人逃至山东避难。不久太康逝世,其弟仲康及仲康子相先后即位,在东方发展势力,欲夺回夏政权。在帝相时,与同姓诸侯斟氏联合,先后攻击淮夷、风夷、黄夷,并取得胜利。寒浞为防止相东山再起,遂派其子浇率军灭掉了相及其同盟者斟灌氏、斟氏。在帝相死时,其妻缗正怀有身孕,遂逃回其娘家有仍氏,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担任有仍氏的牧正。浇听说夏有遗腹子少康,就派兵捉拿少康,于是少康又从有仍氏逃至有虞氏(河南虞城)。有虞氏首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并把纶邑封给少康作采邑,纶邑遂成为少康的复兴基地。此时统治夏政权的寒浞已日渐昏庸残暴,夏的民众和官吏纷纷投奔纶邑,少康的势力逐渐强大,遂在有虞氏及其他各族的协助下灭掉了寒浞,夺回了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死后,其子帝杼(又作帝宁、帝予)即位。帝杼为防止擅射的东夷族西侵,遂将都城由原迁至老丘。古本《竹书纪年》云:“帝杼居原,自迁于老丘。”《绎史·少康中兴》引《竹书纪年》说得更明确:“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迁于老丘。”按帝杼在位17年逝世,他在老丘住了12年。其后子孙有五世都以老丘为都城,即帝芬(帝槐)44年、帝芒55年、帝泄35年、帝不降59年、帝扃18年(此据《绎史》据《竹书纪年》统计)。至帝廑(胤甲)即位后,才由老丘迁至西河。据《竹书纪年》统计,“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指后羿、寒浞)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在这471年中,夏王朝共迁都约有12次,除老丘具有220多年都城历史外,其他都城都没有达到百年。而且在以老丘为都的220多年内,夏代的发展是最平稳的时期,也是最兴盛的时期,应该说夏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大部分是在这一阶段取得的。

        老丘时代的帝杼是夏王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帝王,《国语·鲁语上》说:“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绎史·少康中兴》引《竹书纪年》“帅”字作“师”,文意较明确,意思是说帝杼是能继承大禹政治的,故能受夏王朝历代帝王报祭。报祭是古代最隆重的祭奠,帝杼享受报祭,说明夏人对帝杼的尊重。另外,帝杼还是一位最有发明创造才干的人。《世本·作篇》(秦嘉谟补辑本)云“杼作甲”、“杼作予”。甲是防御装备,予是进攻武器,这两种发明创造对抗击善射的东夷族来说是最有效的进攻和自卫的武器装备,所以杼在与东夷的战争中屡次获胜,夏王朝的势力扩展至东海。故在其子帝芬(一作帝槐)即位后,才有“九夷来御(进献)”的盛况。所谓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的总称。有这么多夷人前来进贡,这当然是杼征东海的胜利结果。

        历经六任夏王时间长达220年的老丘城,是在夏朝势力最盛、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建造的。可以肯定地说,夏都老丘的城市规模,不仅要比同一朝代的其他都城大得多,而且不会小于仅有百年之隔的“亳都商城”,城建规模不会小于25平方公里。根据同期的二里头遗址考古资料可以断定老丘城应是一座庞大而坚固的城池,建设有两重到三重城墙,外加护城河作为防御体系。城内建有宫城及大型宫殿式建筑,拥有制陶、制铜、制骨、制玉、纺织等多个手工业作坊区,在当时是一座雄踞中原的东方大都会。

        夏都老丘就在我们的祥符区,相关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这些文献资料为我们今天寻找老丘的确提供了珍贵的依据。老丘的具体地理位置,《竹书纪年》引《春秋地名考》记载:“老丘,古地名,在今河南陈留城北。”《大清一统志》记载,“老丘在开封府陈留县北40里,有老丘城”。清人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记载:“今开封陈留县东北45里,有老丘城。” 目前对老丘地望的最早记载则见于《大明一统志》,且各种文献对老丘地望的记载相对一致,除了《五礼通考》记载老丘在陈留县东北四十五里、《春秋大事表》记载老丘在陈留县东北四十里外,其余的文献均记载为陈留县北四十五里,那么按文献记载帝宁(杼)迁居的老丘就应在陈留县北四十五里附近,当然此处的陈留县应为明清时期的陈留县。而且明清以来的陈留县城位置也几乎没有改变的,那么明清文献记载的陈留县以北四十五里附近的区域,即今天陈留镇北部及东北部四十余里处的杜良乡和罗王乡附近。 根据文献和勘探的结果我们可以目标锁定在三个地方:今祥符区的杜良乡国都里村和刘京寨村、祥符区罗王乡王陈寨村,三个村庄内均保存有明显的高台。据国都里的村民说,其村庄的名字来由就是因为古代做过国都;刘京寨的村民也说,其村古代差点成为京城,两个村庄的地势较周边都比较高,且村内都保存有明显的高台。通过对刘京寨村北的机械钻探,在距地表深约10米以上发现具有汉代文化特征的陶片,且该层次分布深浅不一,地势落差可达3米以上,推测该区域汉代时期为高台或者为丘陵地势。但由于该区域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淹没,早期文化层埋藏较深,向下勘探至13-15米,在有限的勘探区域内目前尚未触及夏代文化层,还待以后继续开展勘探工作,但该地区汉代之前地形地貌的勘探结果则提高了老丘在此地的可能性。第三个地方为罗王乡王陈寨村,该村庄位于明清陈留镇的东北方,村中仍存有《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东北四十余里虎邱岗隆兴寺重修碑记》,碑刻时间为大清道光九年(1829年),碑文明确显示该地区的隆兴寺位于陈留县东北四十余里。据村民讲该寺院在解放后被拆,今仅存寺庙所在的高台,已成为耕地,但高台上早期灰陶片俯拾皆是,有大量的绳纹、方格纹、弦纹,还有少量的附加堆纹、磨光黑陶。罗王虎丘岗遗址考古发掘也成果颇丰,相信随着“国字号”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展开,老丘的真相将会更加清晰。它将为研究祥符区乃至开封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多方面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八朝古都开封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开封早期历史,特别是夏都老丘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